昨晚入住貢寮莫瑞納海灣會館,
早上起床去用早餐,下電梯就看到鮮豔的桌椅,感受到濃濃的度假海洋風
房間往大廳走去,會經過一個放了很多乾淨的熊熊的房間,喜歡熊寶寶的朋友一定會尖叫。
進入大廳也有熊
進入餐廳,銀髮族永遠比我們早到~~哈哈!!老當益壯
突然覺得發呆是一件奢侈的事,好想一個人靜靜在這裡待上一天吶!
回到現實世界 , 趕快吃完早餐陪小孩去泳池
餐廳桌椅都是原木,老闆真是闊氣
餐廳旁擺放骨董級的床與轎子,好像與餐廳不搭軌
我先吃完早餐,然後陪阿鈞這個小壞壞四處逛,媽媽跟恆恆去吃早餐
阿鈞結實的小腿是彈跳力的來源
現在召開熊族會議
歡迎新成員阿鈞加入
大廳入口二側 擺有地中海風情的飾品
海灣會館的大廳
阿鈞赤腳跑到會館外面中庭,他倒是很放鬆啊~~
兄弟倆在房門口從3樓望著泳池嚷嚷要趕快下去
大人池
小人池
合成地板被太陽曬得發燙,光腳走在上面很痛!下次要記得穿拖鞋呀!
下去水池階梯間隔太小,害我滑倒差點壓到阿鈞
艷陽高照,空有椅子卻沒有遮陽傘,當初是受這個面海泳池吸引,才決定住這裡,結果卻是我對這裡唯一失望的地方
兒童池水位太高,阿鈞不能下去,很失望地坐在旁邊
我要在池邊陪阿鈞,恆恆一個人在池子也很無聊
阿鈞失落的抱著著個西瓜球,看著哥哥玩水
唯一的一棵樹,幫阿鈞遮陽
玩沒多久,恆恆被水嗆到,我們就起來了。
飯店一間房間,只給了一付鑰匙非常不方便。
大廳內停放了2台重機
恆恆很認真說:爸爸我長大賺錢幫你買重機,讓你騎出去玩。車子髒了我在幫你洗乾淨。
我突然覺得有洋蔥薰到眼睛啊~不管以後會不會實現,窩心到一個不行。
回到現實>>>>兄弟倆在房間亂翻,搗蛋時就是兄弟團結的時候~~氣!!
簡單又實用的廁所
房間多加800元面海,所以要到外面拍個照片回本
合拍二張,平均一張400元...嗚~~~
開開玩笑啦~其實出來玩,真的不用計較這幾百塊,下次再來貢寮不知何年何月了,何不留個美好回憶呢~~
準備要離開會館了
恆恆又不想離開了,說要一直住在這裡
*** ****男性陽剛專區***** ***
這台是真的
|
機車模型左邊 咖啡無限暢飲
海灣會館提供精美茶具供旅客泡茶聊天
這小孩索性打赤腳四處參觀
大廳旁設有讓遊客休息的桌椅
恆恆發現了一支熊大
離開前拍一下照片
北部濱海公路沿途近距離山景與海景美不勝收
車行快速,又隔著玻璃,相片品質請多包函
經過小漁港
彎進金水公路,蜿蜒的道路被山巒包夾,彷彿駛入歷史中的山城
經過黃金瀑布,下來拍個照,現場看漂亮多了
阿鈞拿相機幫我們拍的照片
其實是用腳架拍的,阿鈞在車上睡覺,拍完照馬上去車上陪阿鈞
在昭和8年(西元1933年)以前,金瓜石緊鄰著今九份,共稱九份地區,後因金瓜石地區隨著採金事業發達,逐漸形成一個人口密集的聚落,加以四周山頂之岩嶂神似金瓜,遂由總督府下令改名為「金瓜石」。
四連棟應為1930年代由日本鑛業株式會社所興建,順應著坡地高低差構築出具有高低層次的建築,基座外觀的人字砌駁崁、紅磚與黑瓦構成金瓜石山城獨特的地景特色。
進入黃金博物館園區,這裡曾是亞洲最大金礦區。
園區內並無停車場,我把車子開往私人停車場100/次,有點距離,出動小折,騎上山。坡度太陡,一半路程都用牽的.喘..有點遜!!
車子停在勸濟堂(免費)的路線圖
園區內不可騎車,先借停派出所
阿鈞的推車與自行車鎖在一起,台灣治安很好,不怕被偷,但習慣還是鎖一下。
金瓜石掏金史:
七百年前的宋朝
當時臺灣的原住民就已經發覺了砂金,並且懂得使用金子,來進行交易。
十六世紀時 西班牙人及荷蘭人,曾先後在臺灣北部探金無功而返。
西元1684年(清康熙23年)
台人雜記記載番人拾金,發現金礦。
西元1890年(清光緒16年)
當時修築鐵路的工人,在基隆河畔七堵附近鐵橋下的河水中發現砂金,引起基隆河淘金熱潮,掀起了一陣淘金熱。(資料取自官網)
西元1893年 滿清政府設置金沙局,總管基隆河的採金事務,金礦開採納入政府管理。
西元1894年 淘金客中,有人溯溪而上,在九份山頂發現了小金瓜露頭,聞風而來的採金者,以此為中心向外陸續發現附近的大粗坑、小粗坑、大竿林、金瓜石等礦床,從此開啟了金瓜石的礦山開採歲月。
兩兄弟去到哪都愛玩石頭
阿鈞:好大顆窩..拿一粒回家好了
偷笑
我的口袋放不下呀
中午實在太熱,又飢腸轆轆,趕緊找個地方避暑順便祭一下五臟廟
發現這間金礦便當,一個套餐180,風景區價格可以接受
重點有冷氣有美景
外觀
餐廳內部 桌子沒腳採懸吊式,阿鈞故意把桌子搖來搖去,吃個飯都快暈船了
餐廳外陽台
啊~~
吃飽繼續往上走
太子賓館
西元1895年 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仿清設置砂金署。
這裡是日本裕仁太子來台住的賓館
進入先看到一大片草皮舖成的中庭
往上走是寢室
日是庭園綠木扶疏
西元1896年
西元1905年
由於坑道挖掘的難度與危險性都比較高,加上會社設立之初,臺灣人尚未學會鑽孔、炸岩、採脈、支柱等技術,因此這方面的工作都是由日籍礦工先擔任,本地人多只從事淘洗砂金、搬運、雜役等工作,之後才慢慢學會礦工的技術。
老舊的磚牆彷彿見證山城的繁榮興衰
爬滿蕨類的斜坡
牆上蕨類物種豐富,有興趣可以依照圖片在牆上慢慢尋找
挖礦的工作雖然辛苦,但在株式會社工作,定時上下班,領的是固定薪水,且公司設有供應社,提供米糧等日常生活所需,員工們可以拿著登記簿去預賒日用品,等發薪水時再扣除。
在這樣健全體系與穩定生活下,金瓜石的人口不斷成長,並快速發展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山城。
西元1914年
金采廣場
這個是中藥店嗎?老闆捉
一帖消暑易氣湯
天氣炎熱,廣場噴出裊裊水霧為遊客消暑
金毛叔叔各挖一份礦粉給二個小朋友
二位小礦工領了礦粉準備上工囉!
現把礦粉倒入研磨器
然後用力搥
繼續捶
粉末夠細把粉末舀起來
這位老兄翹班怠忽職守溜了~~媽媽在幫他善後
很認真的恆恆
滿頭大汗專注的執行任務
然後坐在椅子上繼續把粉末用腳踩著滾輪把粉末磨的更細一點
來亂的!!
舀起來就可以去水中掏金囉
金毛叔叔示範一次
泥沙會被水沖走,黃金比重大,會留在盤子中
鐺鐺!完成了
金毛叔叔幫恆恆把他人生第一桶金裝在瓶子中
阿鈞應該只想玩水吧!
媽媽幫忙
雖然含金量很低,但也算是恆恆人生第一桶金...哈哈..
結束掏金任務繼續尋找黃金博物館
爬上樓梯往左就是黃金博物館
但是我們往右轉,又多繞了一圈
二人在軌道上玩火車遊戲
西元1945年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經濟部接手金瓜石礦山,成立臺灣金銅鑛籌備處,後改組為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延續「以銅養金」之經營策略。
有一位老爺爺跟兄弟倆玩了起來
開朗的老爺爺
依山而建的山城處處是階梯,行程高低差的美感
老舊屋舍靜靜的待在這山城中,等待人們來為它賦予新的生命
忍不住就會一直拍照
沿著軌道過去就是黃金博物館了
夏日炎炎,水都喝完了,看到豆花店趕緊叫了二碗來消消暑!!
輕便驛=便所
西元1955年 台灣金銅礦務局改組為台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1955年改組為臺灣金屬鑛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金公司),並開始積極恢復礦坑的開採,引進國外技術、改善選礦設施。
壓風機-將空氣打入礦坑中
黃金博物館位於金瓜石的山城裡,於2004年(民國93年)11月成立,是重新整建舊時的台灣金屬礦業公司辦公室而成。
每3-5噸可生產1噸的銅
館前有一個銅沉澱池,地下水留過池子會與底部鐵片產生銅結晶,在送到冶煉廠提煉。
黃金博物館入口
氧化金屬覆蓋在岩石外,鐵銹色岩石透出另一種歲月的美感
礦工們戴上安全帽,拎著磺火燈,每日走進深深的地底礦脈,坑內的工作環境十分艱困,金坑的溫度為攝氏18度,銅坑則高達攝氏40度以上。
礦工們得耐著高溫在坑裡埋首工作,有時候挖到金銅礦,一寒一熱的溫度就像在洗三溫暖一般;此外,還要防範坑內土石不慎崩落的危險,以及坑內爆破鑽孔所產生的灰塵,對肺部造成影響而造成肺癆病;
無數的汗水與生命堆積了金礦的產量,造就了舉世知名的世界金都、金銀島上的金山!。
黃金工藝品
館內放了市值3億220公斤破了世界金氏紀錄的金塊,讓民眾觸摸拍照(聽說般的動就能帶回家),但人都擠在那裡,所以沒過去拍照。
圖片取自官網
出來到博物館門口
元1987年 金瓜石礦區持續經營到1987年,在臺金公司因長期虧損且不堪負荷禮樂煉銅廠的高額貸款加上國際金價偏低,宣佈結束營運為止,才結束了近百年來的礦業發展,這才為金瓜石的繁華一時的黃金歲月,劃下了句點。
下來到休息區 明治冰淇淋甜筒,讚!!愛困了
吃完冰淇淋就踏上歸程
完~
西元1684年(清康熙23年)
台人雜記記載番人拾金,發現金礦。
西元1890年(清光緒16年)
當時修築鐵路的工人,在基隆河畔七堵附近鐵橋下的河水中發現砂金,引起基隆河淘金熱潮,掀起了一陣淘金熱。(資料取自官網)
西元1893年 滿清政府設置金沙局,總管基隆河的採金事務,金礦開採納入政府管理。
西元1894年 淘金客中,有人溯溪而上,在九份山頂發現了小金瓜露頭,聞風而來的採金者,以此為中心向外陸續發現附近的大粗坑、小粗坑、大竿林、金瓜石等礦床,從此開啟了金瓜石的礦山開採歲月。
兩兄弟去到哪都愛玩石頭
阿鈞:好大顆窩..拿一粒回家好了
偷笑
中午實在太熱,又飢腸轆轆,趕緊找個地方避暑順便祭一下五臟廟
發現這間金礦便當,一個套餐180,風景區價格可以接受
重點有冷氣有美景
外觀
餐廳內部 桌子沒腳採懸吊式,阿鈞故意把桌子搖來搖去,吃個飯都快暈船了
餐廳外陽台
啊~~
吃飽繼續往上走
太子賓館
西元1895年 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仿清設置砂金署。
這裡是日本裕仁太子來台住的賓館
進入先看到一大片草皮舖成的中庭
往上走是寢室
日是庭園綠木扶疏
西元1896年
金瓜石在1896年以前,僅在本山礦床露頭周圍進行零星開採。1896年,取得採礦權的田中長兵衛(田中組)採用有系統、計畫性的經營方式開採金瓜石,並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製煉技術與設備。
以採金為主的金瓜石,在1905年發現硫砷銅礦後,從此轉為金銅礦產區,由於金銅產量極高,還獲得了「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的美譽!
當時,礦區生活的經濟富裕程度可說是全臺之首。由此轉為金銅礦生產,在水湳洞建設乾式製煉廠,處理含金硫砷銅礦,並陸續增設製煉廠。
由於坑道挖掘的難度與危險性都比較高,加上會社設立之初,臺灣人尚未學會鑽孔、炸岩、採脈、支柱等技術,因此這方面的工作都是由日籍礦工先擔任,本地人多只從事淘洗砂金、搬運、雜役等工作,之後才慢慢學會礦工的技術。
老舊的磚牆彷彿見證山城的繁榮興衰
爬滿蕨類的斜坡
牆上蕨類物種豐富,有興趣可以依照圖片在牆上慢慢尋找
挖礦的工作雖然辛苦,但在株式會社工作,定時上下班,領的是固定薪水,且公司設有供應社,提供米糧等日常生活所需,員工們可以拿著登記簿去預賒日用品,等發薪水時再扣除。
在這樣健全體系與穩定生活下,金瓜石的人口不斷成長,並快速發展為一個自給自足的山城。
西元1914年
金瓜石礦山的金銅產量豐富,成為日本最首要的礦區。從日治時期「台灣日日新報」不同時期的報導中,我們可以窺知金瓜石當時採金的繁榮盛景。而金瓜石的人口也從原本的幾戶靠土地吃飯的農人,在經過清治時期聚集的各方淘金客,到日治礦業經營開始後聚落成形。
金采廣場
這個是中藥店嗎?老闆捉
一帖消暑易氣湯
天氣炎熱,廣場噴出裊裊水霧為遊客消暑
金毛叔叔各挖一份礦粉給二個小朋友
二位小礦工領了礦粉準備上工囉!
現把礦粉倒入研磨器
然後用力搥
繼續捶
粉末夠細把粉末舀起來
這位老兄翹班怠忽職守溜了~~媽媽在幫他善後
很認真的恆恆
滿頭大汗專注的執行任務
然後坐在椅子上繼續把粉末用腳踩著滾輪把粉末磨的更細一點
來亂的!!
舀起來就可以去水中掏金囉
金毛叔叔示範一次
泥沙會被水沖走,黃金比重大,會留在盤子中
鐺鐺!完成了
金毛叔叔幫恆恆把他人生第一桶金裝在瓶子中
阿鈞應該只想玩水吧!
媽媽幫忙
雖然含金量很低,但也算是恆恆人生第一桶金...哈哈..
結束掏金任務繼續尋找黃金博物館
爬上樓梯往左就是黃金博物館
但是我們往右轉,又多繞了一圈
二人在軌道上玩火車遊戲
西元1945年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經濟部接手金瓜石礦山,成立臺灣金銅鑛籌備處,後改組為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延續「以銅養金」之經營策略。
有一位老爺爺跟兄弟倆玩了起來
開朗的老爺爺
依山而建的山城處處是階梯,行程高低差的美感
老舊屋舍靜靜的待在這山城中,等待人們來為它賦予新的生命
忍不住就會一直拍照
沿著軌道過去就是黃金博物館了
夏日炎炎,水都喝完了,看到豆花店趕緊叫了二碗來消消暑!!
輕便驛=便所
西元1955年 台灣金銅礦務局改組為台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1955年改組為臺灣金屬鑛鑛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金公司),並開始積極恢復礦坑的開採,引進國外技術、改善選礦設施。
壓風機-將空氣打入礦坑中
黃金博物館位於金瓜石的山城裡,於2004年(民國93年)11月成立,是重新整建舊時的台灣金屬礦業公司辦公室而成。
每3-5噸可生產1噸的銅
館前有一個銅沉澱池,地下水留過池子會與底部鐵片產生銅結晶,在送到冶煉廠提煉。
黃金博物館入口
氧化金屬覆蓋在岩石外,鐵銹色岩石透出另一種歲月的美感
礦工們得耐著高溫在坑裡埋首工作,有時候挖到金銅礦,一寒一熱的溫度就像在洗三溫暖一般;此外,還要防範坑內土石不慎崩落的危險,以及坑內爆破鑽孔所產生的灰塵,對肺部造成影響而造成肺癆病;
無數的汗水與生命堆積了金礦的產量,造就了舉世知名的世界金都、金銀島上的金山!。
黃金工藝品
館內放了市值3億220公斤破了世界金氏紀錄的金塊,讓民眾觸摸拍照(聽說般的動就能帶回家),但人都擠在那裡,所以沒過去拍照。
圖片取自官網
出來到博物館門口
元1987年 金瓜石礦區持續經營到1987年,在臺金公司因長期虧損且不堪負荷禮樂煉銅廠的高額貸款加上國際金價偏低,宣佈結束營運為止,才結束了近百年來的礦業發展,這才為金瓜石的繁華一時的黃金歲月,劃下了句點。
吃完冰淇淋就踏上歸程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